郭德綱又演砸了?相聲還是沒繞過電影這道“坎兒”!
本月初,一部相聲大電影嚯嚯的進入了觀眾眼簾,演員陣容自然是名氣與實力兼具的德云社班底:郭德綱、于謙、郭麒麟、岳云鵬等,同時還請來了潘長江、黃健翔、孟非、劉剛、劉威、肖劍、姜超等喜劇大咖友情參演。陣容可謂非常豪華。然而與豪華陣容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影片評分。在豆瓣上口碑解禁后,該影片引來噓聲一片,豆瓣評分僅僅獲得2.7分。甚至有個別網友發出“求負分”的“訴求”,著實讓各位看官感到尷尬。但回歸以往電影戰績,這也不是德云社第一次“拍不好”相聲喜劇電影了,郭德綱雖是相聲界的扛把子,可他所參與的電影,從《三笑才子佳人》到《歡樂喜劇人》再到《相聲大電影》,多數都是口碑票房雙“落地”。
另外,其它相聲演員的作品也是“慘不忍睹”,早前業內消息稱:
曹云金的《不離不棄》:電影投資3000萬,票房只有43萬!
何云偉的《奪路而逃》:主演電影票房249萬,還不夠演員片酬!
都說“演而優則導”,現在的相聲界是“說而優則演”,甚至“說而優則導”,相聲演員已經不滿足于說相聲了,紛紛轉型做演員甚至導演了,跨界跨得不亦樂乎,但也撲街撲得慘不忍睹。
在網劇團隊大鵬、萬萬沒想到,舞臺劇團隊開心麻花等紛紛在喜劇電影斬獲頭角后,對于相聲演員拍不好喜劇電影的質疑聲音也是越來越高。甚至有一種觀點:相聲雖然為一種喜劇的表演形式,但隔行如隔山,相聲和電影是兩碼事,不是換個舞臺那么簡單。比如:《歡樂喜劇人》這部電影,甚至找不出一個有趣的喜劇橋段來,包袱老段子舊,演員們全程尬演,雖然請來憨豆先生加持,結果也是無濟于事。
經歷以上如此尷尬之后,究竟相聲跨界電影“屢戰屢敗”的原因為何?有以下幾點原因:
1.風格不一致,兼容性差。相聲藝術主要是靠語言來表達的,而電影腳本中的臺詞卻不單單是語言堆砌,許多地方得靠細心的表演才能完成任務。
相聲表演藝術有其自有的規律、形式和風格,將其生搬硬套于影視作品之中,很難不露痕跡。特別是,如果沒有鬼斧神工地雕琢雕刻,難免出現格格不入的問題。
2.長度不相同,掌控性差。與長達一兩個小時的電影作品相比,相聲演出的時長普遍在20分鐘以內,偏長的容易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。而且,相聲演出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是極盡諷刺之能事,猶如流星或煙花,瞬間燃盡火焰。一旦拉長到一部電影的長度,稀松坍塌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。
3.資源不豐富,協調性差。以相聲演員為主導的電影,往往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打轉,缺乏娛樂圈的豐富資源??粗缴锌?、力量足夠,但卻有著某種致命傷——影視圈娛樂圈各類人脈資源的不均衡性暴露無遺。一群相聲演員鼓搗一部電影,說是自娛自樂也不為過,說是自說自唱也有道理,自己樂哉悠哉,外人看著著實古怪和荒誕,票房與口碑的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