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電總局“2017網劇、網綜發展分析報告”權威發布——網劇篇
2017年,對中國影視圈來說,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。一方面,廣電總局下發了許多限制政策,對網劇網綜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;另一方面,也正是在各種限制令的影響之下,網劇網綜仍舊殺開了一條血路,成績可圈可點。
近日,廣電總局發布了《2017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》(網絡劇篇和網絡綜藝篇),該報告中,廣電總局監管中心對2016年10月16日至2017年10月15日期間21家視頻網站的相關數據進行系統分析,希望從客觀、中立的立場出發所作出的觀察結果。
網絡劇篇
總數量整體平穩,穩中有升
2016年10月16日至2017年10月15日,在優酷等11家網站共新上線網絡劇206部,較去年同比增長46%。網絡劇在經歷了2014年興起期、2015年爆發期,2016年調整期后,在2017年重現上升趨勢。
播放量提升,頭部效應凸顯
2017年上線的206部網劇總播放量達833億次,較去年實現大幅度增長,其中排名前十的網絡劇播放量達353億次,占總播放量的42%,“頭部效應”仍較為明顯。 簡單地說,在新上線的206部網劇中,排名前十的網劇播放量幾乎占了總播放量的小半部分,后155部網劇的播放總量只占了總量的15%。網劇總體播放量雖然有所增加,但精品數仍舊不多。好的劇很好看,但不好的劇沒人看,差距拉得非常大。
IP并非決定要素
網民對網絡劇的評分直接反映了劇集的口碑情況。同去年相比,今年的高分網絡劇的評分人數顯著增加,從側面也應征了網絡劇社會影響力的提升。 但曾經被市場力捧的IP劇,在豆瓣評分方面并沒有突出表現。例如,由鬼吹燈系列小說改編的《鬼吹燈之牧野詭事》雖有熱門IP的粉絲效應,自帶流量加持,但口碑不盡如人意,豆瓣評分僅2.9。 相比之下,由好劇本、好制作、好演技共同支撐的原創內容,紛紛成為好口碑作品。如《河神》、《無證之罪》等等。事實上,隨著網劇的不斷升級,觀眾對于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并逐漸回歸作品本身,沒有認真的創作,帶著流量光環的IP也行之不遠。
內容整體品質顯著升級
總的來說,2017年網絡劇創作加速向著專業化、成熟化、精品化邁進??傮w格調健康,傳播了正能量。網劇的制作水平也有顯著提高,例如《熱血長安》特效呈現出的宏大場景,讓人印象深刻。 業內有評價說,今年的一些網劇呈現出了電影或美劇般的質感。在《熱血長安》中共出現了約50萬幀的特效鏡頭,特效組采用的實時預演系統,其預演精度和質量在某些層面甚至超過了好萊塢的精度。當初《熱血長安》上線之后,不少網友都為這部劇大力點贊,“特效不雷人”、“后期很良心”等彈幕各種刷屏。 另外,類型化作品更為專業。涉案劇、青春校園劇、情感劇等縱深發展,走出新高度?!栋嚅L大人》等青春校園劇中融合了科幻、二次元等貼合年輕網民喜好的元素;催眠師、心理師、畫心師等內容題材的故事內容也讓人耳目一新。
網絡平臺的分眾化傳播特性對作品內容的影響開始顯現,類型劇在良性的產業循環中展現出了精品化的發展趨勢。其中,帶有喜劇元素的作品數量最多,而帶有懸疑元素的作品播放量最高。例如《白夜追兇》,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,一路偵破各種大案要案,縝密緊湊的劇情,讓觀眾們直呼過癮!
原創劇本影響擴大,續集作品卻并未帶來亮眼表現
2017年,網絡劇的劇本有七成來源于原創劇本。從播放量表現看,原創劇本作品的播放量仍不及小說改編劇,但在原創劇本作品占比略有下降的前提下,二者的播放量占比差距從2016年的12個百分比降低到5個百分點。越來越多的編劇選擇為網絡劇單獨創作劇本,的確也產生了影響廣泛的頭部作品,如《歡喜密探》、《親愛的王子大人》等,評價都不錯。與之相比,續集作品的影響力就小了一點。2017年共有32部“續集”網絡劇播出,相對于全新的故事,續集作品整體上并沒有與眾不同的表現,缺少新鮮感,甚至消費已有的口碑。 比如《美人為餡》第二季的播放量10萬,到了第三季,播放量下降到了6.8萬。有網友表示,“感覺第三季改的莫名其妙”,雖然《美人為餡》的IP不小,但是一直依靠IP存活,改編不出品質和深度來,觀眾也不會買賬。
超級劇集延伸,網絡劇外延
2017年,共有34部作品按照電視劇管理流程立項、審核,獲得《電視劇發行許可證》,以“先網后臺”模式播出或僅在互聯網播出被業界稱為“超級劇集”。
不得不說,即使廣電對網劇的播出仍有諸多限制,網劇依然靠“超級劇集”的模式脫穎而出。優酷的“超級劇集”戰略,正是其布局新時期劇集生態的戰略思考,以及對行業趨勢的準確判斷。一方面保證高品質內容的供給;另一方面通過大宣發大平臺為超級劇集保駕護航,最終憑借高品質的內容基礎上,以大宣發、強運營、巧營銷,在用戶和行業層面實現雙贏。
獨播、付費已成主要形態
2017年上線的網絡劇中,獨播劇占到了94%,獨播劇播放量占總播放量的93%;付費劇占比達85%,付費劇的播放量占總播放量的96%??梢哉f,絕大部分網劇流量都已成為“付費流量”。 一年時間,付費觀看已經成為網絡劇的主要模式,而且在優質內容的推動下,網民對付費模式的接受度也很快得到提升。果然,質量有保證,就不愁沒人看。
新人導演、演員表現可圈可點
值得一提的是,管虎、孔笙等知名導演加入網劇制作行列,新人導演表現同樣可圈可點。根據公開資料統計,2017年參與網劇制作的導演共183位。而2017年上線的網絡劇中,很多影響力較大的網劇都由新人擔當主演。電視劇領域飽受關注的"天價片酬"現象在網絡劇領域并不明顯。
由鄭業成、安悅溪主演的《顫抖吧、阿部》,收到了不少網友的好評。鄭業成,1993年出生,2013年6月參演了第一部電視劇《劍俠》,還曾主演了《畫江湖之不良人》,被譽為眉清目秀、俊朗帥氣的“貓系小鮮肉”。
對于觀眾而言,知名導演和演員并非一部作品受到關注和認可的關鍵因素,內容的高品質和制作精良才更能吸引觀眾。
進步明顯但還需努力
為了深入了解網民對網絡劇的了解,廣電總局特地開展了一場問卷調查。有超六成的受訪者認為,2017年網絡劇整體制作水平有較明顯的提升,但同時也有近四成受訪者強調,總體來說,相比電視劇來說仍存在明顯差距。另外,近七成受訪者認為,評價網劇的主要因素是題材是否新穎,作品是否有內涵。
2017年,網劇的發展雖然有了顯著的提升,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的問題。對于觀眾來說,這不失為一個好消息,但同樣的,站在觀眾的角度上,小編覺得,網劇的發展,仍有不少的問題,其中最主要的,就是內容品質的提升。另外,“頭部效應”明顯,說明網劇的發展并不穩定,許多的作品距離“精品”還存在一定的距離。